近日,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完成第8例人工心脏植入术,患者尹先生(化名)康复出院。
患者康复出院
曲折求医路:从重度狭窄到“心”生希望
尹先生长期受缺血性心肌病困扰,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导致心功能持续恶化。为了寻求生机,他辗转多地治疗,却始终未能摆脱心衰“魔咒”。
入院后,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迅速启动多学科评估,明确尹先生已进入终末期心衰阶段——常规药物与介入治疗已难以满足器官灌注的需要,生命一度岌岌可危。为争取活下去的机会,北京朝阳医院心室辅助团队结合其病情,制定了“分阶段、个体化”的机械循环支持策略,最终决定为其实施左心室辅助装置(LVAD,俗称“人工心脏”)植入术。
团队协商治疗方案
手术惊险时刻:与时间赛跑的“心脏接力”
手术当日,挑战接踵而至:体外循环停机遇阻,肺动脉高压危象突发。
面对极端严峻的生理应激考验,主刀医生、主任医师李波迅速决策:行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紧急支持。心内科徐立主任极速响应,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经股动脉ECMO通路,将患者安全转运至重症监护室。在重症监护室,医护团队为尹先生搭建起“左心辅助+ECMO右心辅助”的双心室机械支持,他们动态评估右心功能和肺循环负荷,精细调整容量管理、血流动力学、抗凝与呼吸参数。在李波主任带领下,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人员经过三天三夜的全力鏖战,成功为尹先生撤离ECMO,仅保留左心辅助,帮助他稳步跨过“生理风暴线”。
此后,在心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日夜守护下,患者心功能与全身状态逐步恢复,最终平稳康复出院。
体外膜肺氧合(ECMO)紧急支持
多学科合力:综合医院的体系化优势
回顾救治全程,这是一场多学科协作的“生命保卫战”:
心脏大血管外科:负责总体策略制定、手术实施与术后外科管理。
心内科:开展冠脉与心衰评估、药物优化与器械节律治疗协同优化。
麻醉与体外循环团队:实施围术期精细麻醉、血流动力学管理与体外循环支持。
重症监护团队:提供呼吸循环支持、感染与营养管理、康复早期介入。
护理团队:承担管路维护、抗凝监测、并发症预警、患者与家属宣教工作。
多学科无缝协作,实现了从手术台到监护室、从危重状态到康复阶段的全链条救治。
康复团队认真带患者做康复操
人工心脏:重新定义“心”生活
人工心脏是植入体内、由电能驱动的机械泵,将血液从左心室持续泵入主动脉,减轻心脏负荷、恢复器官灌注。其临床用途主要包括:
过渡至移植:为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赢得时间。
目的性治疗:为不具备移植条件的患者提供长期支持。
恢复过渡:在部分可逆病因纠正后,助力心肌恢复。
现代LVAD体积更小、能耗更低、血栓与感染风险控制更完善,使重症心衰患者拥有更可持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。
团队风采:朝阳心衰与机械辅助“青年军”
北京朝阳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终末期心衰及机械辅助团队,是一支充满朝气的专业队伍:
专注终末期心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:从药物、器械节律治疗,到机械循环支持与心脏移植转诊协同。
强调标准化路径:出入院评估、抗凝与感染管理、营养与康复计划全流程规范。
崇尚以患者为中心:并发症预防优先、家庭化宣教、随访与远程管理并重。
不断突破“生命禁区”:累计完成多例复杂LVAD植入与危重合并症处置,持续提升救治成功率与生活质量。
守护生命的“心”火:与患者共跨生死关
尹先生的顺利康复,离不开他自身的坚强意志与家人的支持,更印证了北京朝阳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实力与精益求精的医者担当。当前,已成功完成9例人工心脏的成功植入,患者均顺利出院,标志着医院在复杂重症心脏病救治领域,尤其是终末期心衰患者机械支持方面,已迈入更高水平。
“桓仁山参”为中国中医药健康产业赋能助力...
近日,市药监局第五分局作为受托生产企...
新华社纽约9月25日电(记者 尚绪谦...
联合国9月24日电(记者 夏林、孙奕...
新华社联合国9月23日电(记者 夏林...
9月21日至24日,国家药监局分别在...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保健联播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保健联播网 bjlb.org.cn 版权所有。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